不如先談攝影吧。
我認為攝影是全人類參與的活動,即使在相機發展初期、只有貴族或記者才能拿上手的時候,這意義應該早就存在,分別只是相機普及化的程度。在香港,很多成年人都可能擁有至少一部相機 + 智能手機的攝影組合,但如果宏觀一點,世上很多發展中國家,相機仍然是奢侈品,是遙不可及的。看看網友的遊記,那些印度小孩嚷著要遊客替他們拍照,甚至成年人對著鏡頭的表情多數都是快樂的,至少不會衝過來一手蓋過你的鏡頭。我估計,他們正在珍惜拍照的機會,你認同嗎?即使他們手上沒有相機,即使作品可能永遠無法送到他們手中,作為被攝者也能夠參與其中。攝影應該在任何人面前都沒有分別的,因此我認為,作為攝影的其中一分子,不要去區分所謂「識影相」與「唔識影相」、「作品」與「爛相」、「攝影大師」與「攝影新手」、「專業」與「即興」。與其為以上詞語定義,不如在攝影的過程當中不斷思考,其實很簡單,想想自己拿著相機在做甚麼便可以了。
拍攝人物,為的是留住這個人的這一刻。
我最喜歡在相片中展示人物與背景在某一刻的連繫。所以習慣不使用閃光燈,更小心翼翼去觀察當時的光的色調、強弱及位置,然後就是調較光圈、快門及對焦點。
拿著相機時我盡量保持放鬆的心情,要是看到美麗的畫面,有時會不假思索,用出於直覺的構圖去拍下,最好不要呼喚被攝者、讓他擺出甚麼POSE,直接將我看到的一刻停住。
小朋友愛跑動、動作快,為拍攝增加一定的難度,但表情多多、活力十足、可愛臉蛋及對拍照的熱情,卻令事情變得非常有趣。身為父母,每天陪子女學行學吃學說話,任何一幕也是經典。
不是每一個人都天生麗質的,尤其是食相。拍攝前宜與被攝者先溝通一下,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以及放鬆心情。所謂「食個環境」,很多香港餐廳都擁有華麗佈置,其實不華麗也沒關係,能吃能喝已是幸福。
你愛你媽媽多點,還是愛外面的特約模特兒多點?
很多人認為用菲林跟數碼的最大分別是,菲林每一格都是錢,所以每一張都要想清楚才好用。香港人通病,講錢就是一切。有些事情是可一不可再的,這個笑容,這一刻你不用青蛙伸舌頭吃蒼蠅的速度來按快門的話,欲待何時?
人物攝影,當下最重要。
:D
ReplyDelete